晨光熹微,在石泉县池河镇顺风村,原本干涸的灌溉堰塘已蓄满了第一池清波,在朝阳的映照下,宛如一块翠玉镶嵌在大地上。“这个堰塘年久失修,干了很久了,如今随时能抽水浇地,村上把这个事办到大家的心坎里了!”正在抽水的村民吴贤申望着整治一新的堰塘,对前来回访的镇人大代表袁朝芳赞叹到,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从过去的干涸见底、杂草丛生到如今的一池绿水、波光粼粼,灌溉堰塘重获新生的背后,得益于池河镇推行的民生微实事速办制。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延伸“民生实事票决制”的民生触角,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池河镇人大以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为切入点,探索推行民生微实事速办制,把微实事的办理作为代表履职的重要内容,通过快速响应、高效办理,让民生实事更好地惠及群众,让民主过程和民生福祉可感可触。
人大代表“动起来” 民情线索“浮上来”
每天清晨,镇人大代表袁朝芳都要先翻看手机里的村民微信群、政府公众微信号和数字人大民意留言,这是她“网络巡访”的必修课,发现有群众反映的问题,她立即记录在民生微实事工作台账上。这样的场景,在池河镇人大代表中已成为常态。
镇人大建立了“代表三访机制”,通过站点接访、网格走访与网络巡访相结合,线上线下全方位收集民情诉求。每周二和周四是代表联络站的“接待选民日”,在此期间,代表们与群众面对面听诉求、记难题,让联络站成为民情“集散地”。与此同时,县、镇两级人大代表被划分至村(社区)网格,担任专(兼)职网格员,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小区楼栋,在家长里短中主动发现那些“不易上报”的细微诉求。
家站分类明路径 事项办理不推诿
民生实事收集起来,如何分办是关键。镇辖区的6个片区代表联络站成了“调度中枢”,通过“分主体明责任、分紧急明时限、分难易明路径”的方式处置办理,让一个诉求都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路径。
首先,根据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科学划分为“村办件”和“镇办件”,厘清主体责任;其次,按紧急程度和影响范围分为“即办件”(24小时内办结)和“限时件”(约定时限办结),最后,依据事项复杂程度,最后按难易程度确定办理方式。
有群众反映西苑社区金蚕公园路灯不亮,社区联络站判定为“即办件+村办件”,直接转交社区干部处理,当天就解决了。明星村因涉及多户村民的高标准农田划分事项,被定为“限时件+镇办件”,由镇人大主席团研判后交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办理。
多方联动齐发力 民生实事加速办
办理实效是微实事的生命线。镇人大不仅牵头“派单”,更全程“跟单”。镇人大构建了“三办”机制,即简单事项“跟踪办”,复杂事项“协商办”,疑难事项“挂牌办”。
人大代表唐继明负责跟进一起胡蜂窝扰民诉求。他表示,从联系消防部门到现场处理,他都全程参与,最后还要回访群众是否满意。
对于需要多部门协调的事项,代表联络站会召开联席会议研判会商制定办理方案。今年6月,为解决集镇管理占道经营问题,联络站召集综合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居民代表共同商议,最终形成了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最硬核的是“挂牌督办”。群众反映强烈的明星村三组和七组旱季缺水问题,被镇人大列入重点督办事项,由人大主席牵头督办,仅仅7天就解决了明星村30余户的人畜饮水问题。
晾晒成效强监督 群众满意是标准
在明星村的公告栏上,最新一期的“民生微实事办理情况公示”吸引村民驻足。从反映问题、承办单位、办理时限到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一目了然。
“办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镇人大每月结合“三会一课”、村民大会等活动组织群众对办理事项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直接与代表履职积分、村级考核挂钩。测评不过关的必须“重新返工”。同时,利用镇人代会、村务公开栏、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晒”出民生微实事“成绩单”,接受群众检阅。
截至目前,池河镇通过"民生微实事速办制"已收集群众诉求
98件,办结92件,办结率93%,群众满意度达98%。一桩桩“小事”的快速解决,不仅解决了群众的具体困难,更拉近了代表与群众的距离。
“民生微实事速办制,速的是效能,办的是实事,连的是民心。”镇人大主席王超表示:“我们将根据群众反馈和实际情况,持续优化民生微实事速办制,把琐碎‘小事’办成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大事’,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中更有底色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