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整治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2025年,饶峰镇打响以“全域美颜”为目标的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在这场乡村蝶变进程中,饶峰镇人大紧扣“人民代表为人民”的核心理念,既以民意“直通车”听民声、汇民智,又以监督“助推器”抓进度、保质量,将人大履职深度嵌入整治全过程,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推动整治工作从表层“面子”靓化,向深层“里子”提质延伸,最终实现重点区域“颜值”与“内涵”双提升,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
靶向调研:锚定“痛点”定方案,让整治贴民心
“集镇入口的地标建筑一点也不显眼,这可是我们镇的门面。”
“街头聚居点周边连个像样的休闲地都没有,想带娃散步、老人乘凉都没地去。”
……
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初期,群众的“急难愁盼”便被全镇各级人大代表记在心头,为避免整治“拍脑袋”、施策“走偏路”,镇人大迅速组织人大代表成立调研小组,带着“群众需要什么、整治缺什么、工作怎么干”的核心问题,深入210国道沿线、集镇中心等重点区域开展“地毯式”调研。调研中,代表们通过“院坝会、入户走访”等接地气的方式,与50余户居民拉家常、问需求,又沿着集镇街巷、国道沿线实地踏勘,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经梳理,共收集意见建议20余条,精准锁定“重点地段杂乱、基础设施滞后、景观性不足”三大核心痛点,为整治方案划定了“民生坐标”。
摸清症结后,镇人大主动对接镇政府,提出“先解民忧再提颜值、先强功能再优景观”的整治思路,优先攻坚群众日常活动最频繁的210国道沿线、集镇中心和人口聚集区,将“人行道规划+路面硬化”作为基础工程,同步推进“小公园建设+花草种植”提升景观,同时,将饶峰雄关这一承载乡村记忆的地标建筑纳入美化清单,既补基础设施短板,又留乡愁韵味,这份“从群众需求里来”的整治方案,不仅明确了攻坚方向,更让群众提前看到了“家门口的变化”,为后续工作汇集了民意、凝聚了共识,攒足了干劲。
一线督战:紧盯“节点”抓落实,让成果见实效
“行道树修剪时要注意过往车辆,既要不影响车辆通行也要保证人员作业安全。”“鸢尾花种植间距再调整下,后期养护要跟得上。”……在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人大代表的叮嘱声与施工作业声交织,成为督战一线的常态。
为杜绝“重部署、轻落实”,镇人大建立代表包片督战机制,每个重点路段均有代表负责,从施工进度跟踪、工程质量核验到群众反馈收集,实现“全流程、无死角”监督。在人行道铺设与路面硬化工作中,县、镇两级人大代表王善文始终坚守在现场,他对照标准检查人行道铺设质量及平整度,发现部分区域地砖铺设缝隙不均匀,表面粗糙,当即要求施工方返工整改。“这是群众每天走的路,必须平整耐用,不能留‘后遗症’!”
在景观打造环节,代表们还带头参与花草种植,并动员周围的观众积极投身到整治行动中来,有挥锹翻土的,有扶苗定植的,还有浇水培土的,既加快了工程进度,又让群众从“站着看”的旁观者变成“动手干”的参与者,对整治成果的爱惜之情也更浓厚。
而在饶峰雄关地标美化过程中,镇人大更是全程参与方案审议,邀请文化领域工作者、群众代表等共同商讨,最终确定对原有的饶峰雄关景观石进行抬高加固、打磨上蜡、彩绘修复,并同步增设灯光装饰及绿植花卉,既保留老地标承载的乡愁记忆,又让其以崭新面貌焕发新的视觉亮点。施工过程中,人大代表化身问题“化解员”,带头攻克施工难题,主动协调解决施工扰民、施工用水用电、管线迁移等问题,推动占地400余平方米的口袋公园早早完工。“现在小公园成了我们乘凉的好去处,鲜花一茬接着一茬地盛开,晚上还有灯光,比城里的公园还舒心!”居民张大妈的点赞,道出了群众的真实感受。
长效护航:健全“机制”防反弹,让美丽驻长久
“环境整治不是‘一阵风’,守住成果、防止反弹才是关键。”在人居环境整治阶段性验收后,镇人大并没有止步于“交差”,而是第一时间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回头看”,针对部分区域出现的“垃圾反弹、花草枯萎”问题,推动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从根源上破解“整治--反弹--再整治”的循环。
长效机制的落地,让整治成果得以持续保鲜,此前经过外立面翻新和景观亮化的地标建筑“饶峰雄关”,如今也成为吸引游客驻足打卡的乡村旅游新地标。环境的持续改善,也实实在在惠及了村民。“现在路平了,街净了,环境也美了,来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我家的手工粉条、腊肉都不愁卖了,收入也比去年多了!”村民赵大哥笑呵呵地说,言语里满是认可。如今的饶峰镇,背街小巷干净整洁,绿化带花草常青,这套“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不仅守住了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果,更让“美丽饶峰”从“一时美”变成了“长久美”,为乡村宜居宜业、群众安居乐业注入了持续动力。
从“环境整治”到“生态蝶变”,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共治”,饶峰镇人大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民主实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绘就了既有“颜值”更具“气质”的宜居宜业乡村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