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履职

当前位置: 首页 > 代表工作 > 代表履职 > 正文

人大代表刘忠奎:当好乡村振兴“领头雁”

发布日期:2024-12-26    作者:陈杰     来源: 曾溪镇     点击:

近年来,曾溪镇人大代表、瓦窑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忠奎积极发挥村内“领头雁”作用,在助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作中添砖加瓦,为瓦窑村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当好产业发展的“领航员”

走进曾溪镇瓦窑村的烤烟地里,我们看到了一位皮肤黝黑、干劲十足的中年男子正带领着几名群众熟练地覆膜,准备烟苗移栽工作。他就是曾溪镇人大代表、瓦窑村党支部副书记、烤烟大户刘忠奎。作为一名有着21年党龄,任职7年的“村官”,刘忠奎始终以一名中共党员、一名“村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入党时的初心,立志为百姓当好“三员”,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同走致富路。

瓦窑村山顶土地多,但土壤贫瘠,山下又临近汉江河,如何利用好本村资源优势,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这一直是刘忠奎和其他村干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经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瓦窑村“两委”班子决定走发展烤烟之路。

产业发展是一项风险与利益共存的事,如何动员老百姓将传统产业改为种烤烟,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刘忠奎主动请缨,责无旁贷地接下了这个任务。第一年,刘忠奎种了7、8亩烤烟,通过一年的学习、尝试、总结,他逐渐掌握了烤烟生产的栽培、田间管理、采摘、烘烤、分级扎把、烟叶运输和交售等技术,在刘忠奎的辛苦劳作和精心照料下,烤烟实现了大丰收,看到刘忠奎的烤烟种植收入可观,其他村民也陆续加入种植烤烟的行列来。

“我从2011年开始发展烤烟,在县烟草公司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下,烤烟规模从最初的7、8亩发展到今年的43亩。今年,我们村有10户农户种植烤烟,每到烤烟起垄、覆膜、移栽、打芽、烘烤的时候,我就会请周边的农户务工,忙的时候一次请10个工人左右,一个工人一天工资平均100多元,光我一户,全年用工总时长都超过了200天。烤烟现在成了我们村的支柱产业之一,作为一名党员和人大代表,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是我的责任与义务,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日子过红火了,我们村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看着瓦窑村蒸蒸日上的烤烟产业,刘忠奎发自肺腑地说到。  

当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员”

“大姐,你屋里有2寸彩色照片没?没有的话最近去拍一下,明年你就70岁了,我们要给你申请高龄补贴需要你基础的资料。”“最近我们在开展最美家庭、最美庭院评比活动,希望你们把自家的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积极参与最美庭院和家庭的评选活动。”“凡是陌生人向你推销东西、让你支付宝、微信转账、给现金的一律不要相信,这些都有可能是电信诈骗,千万不要上当。”一直以来,入户走访宣传各类政策、提醒群众谨防上当受骗,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是刘忠奎工作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搭建起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刘忠奎经常走村串户,当起了政策的宣传员、321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等,行走在瓦窑村194户当中。

当好体察民情的“联络员”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刘忠奎能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人大工作知识,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不懂的事他都能及时向驻村工作队、镇人大主席团以及其他老代表请教,将工作学懂弄通,不断提高自身依法履职能力和水平。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情民意,刘忠奎经常是白天在村里忙工作,下班后忙地里的烤烟,晚上入户走访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心声,将群众的意见建议与诉求一一记录下来,及时收集、整理村民意见建议并向“村两委”反映,保障村民相关权益,打通密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到村里生机勃勃的产业,看到村民们喜上眉梢的笑容,刘忠奎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瓦窑人,他将始终坚守在这片大地上,用一名人大代表的底色书写担当,用勤劳的双手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用真心真情服务群众。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6042号

地 址:陕西省石泉县城老城   邮编:725200   电话:0915-6321296   邮箱:shiquanrenda@163.com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