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县农村产业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石人办发〔2020〕2号)的要求,现将我镇农村产业及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后柳镇地处石泉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辖14个行政村、1个城镇社区,总面积154平方公里,耕地3.1万亩,林地17.4万亩。全镇常住人口4032户13445人,其中非农业户籍246户867人,农业户籍3786户12578人。贫困村10个(已全部脱贫),非贫困村4个。
二、产业发展及春耕生产情况
全镇共落实烤烟面积1800余亩;2500亩青脆李完成修枝追肥;1000亩枇杷园已完成修剪拉枝;3000亩茶园已完成垦复施肥、修枝整形,同时在巩固原有1家茶厂的基础上,新建1家茶旅融合的茶叶加工厂已完成三通一平,今年计划再新建1条茯茶生产线;800亩香椿完成修枝并落实订单,400余亩魔芋正在调种栽种。
三、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1.14个村均已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其中10个贫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在2019年全部完成元注资(100万),顺利通过上级认定。各村首批收益资金已按照分配方案分红到户,全镇共计分红17.6万元,480户贫困户受益。
2.13个村成立了扶贫互助资金协会(金齐村无),资金总规模达678.78万元(其中财政注资564.5万元),全镇会员总户数1852户,其中贫困户1138户,非贫困户714户。当前贫困村放款率均达到了60%以上,并全部完成认定。
(二)特色亮点
1.中坝村坚持旅游兴村。一是吸引能人建景区。镇党委、政府积极动员引导外出能人陈国盛返乡,成立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公司,投资9000余万元,建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农耕文化小镇。二是入股分红“破空壳”。帮助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公司担保贷款500万元,每年获得收益4.2万元;将争取到的200万元省级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入股陕西巴人文化旅游公司,年均分红20万元,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三是村办企业抓创收。依托村内及周边旅游资源优势,利用闲置的办公用房,投资19万元建成100㎡土法制糖厂及冷库,预计每年增收5万元。
2.金齐村坚持烤烟带贫。金齐村吸引能人徐兴华返乡创业,镇党委、政府与村两委积极为其协调外围环境,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务,上下衔接帮他办理注册手续,建成石泉县垚鑫生态农业中心(注册资本3000万元),今年已落实烤烟500亩。该中心从金齐村村集体流转土地250亩,第五年起按市价给金齐村兑付租金,同时每年能带动50人以上贫困户产业就业增收,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了有力产业支撑。
3.磨石村坚持农旅融合。磨石村吸引能人李定均返乡在该村投资兴办茶厂,目前已完成三通一平。茶厂建成后,磨石村三个包联单位(市直机关工委、县直机关工委、人寿保险公司)计划共同出资为磨石村购买茶叶生产设备1套,该村以设备入股的方式参与茶厂的日常运营,预计每年获得分红1万元,带动100人产业就业增收,逐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主要经验做法及存在问题
1.经验做法
精准扶贫开始以来,后柳镇主要是通过“四动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使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强村有突破、经济一般村有发展、经济弱村有变化”的目标。
一是科学规划推动。始终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根据各村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主导产业,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政策资金促动。一方面是用好中省市县扶贫资金,及时将资金注入集体经济,使扶贫资金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是用好县级“三有三稳三增”产业奖补政策,为集体经济壮大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三是乡贤能人带动。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落实“能人兴村”战略,积极创造有利环境,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动员乡贤能人返乡发展支柱产业,在畜牧、蚕桑、茶叶、旅游等方面培育100个能人兴业典型,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是合作组织联动。以村村联建、村社联建为纽带,通过优势互补、互促互动、互惠互利,实现合作组织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同步走。
2.存在问题
一是底子薄、差距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我镇有1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相对较高,一些村条件较自然条件差、底子薄,集体经济起步较晚,使全镇各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二是思路窄、办法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渠道不多。一些村干部和群众思想僵化,观念守旧,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内在发展动力,过分强调客观条件,等、靠、要的思想十分严重,使有利资源资产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三是人才缺、管理弱,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队伍不强。我镇现有集体经济管理者绝大多数由村干部担任,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懂市场、会经营的人才匮乏,导致制度落不实、运作不规范,监督不到位,阻碍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四、意见建议
一要找差距、补短板。要找到各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和差距所在,以“十百千”工程为抓手,结合各村特点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逐渐补齐短板,平衡全镇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要拓思路、通渠道。结合新民风建设工作,对村干部和群众大力开展“扶智扶志”教育,拓宽村干部及群众的发展思路,不断增强发展意识,激发能生动力,使有利资源资产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拓宽集体经济发展渠道。
三要育人才、抓队伍。要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管理队伍的教育培训,培育出懂市场、会经营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人才,从而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镇集体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