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园地 > 正文

江西井冈山、瑞金红色教育基地学习体会

发布日期:2021-06-17    作者:陈泽玖     来源:     点击:

这次到井冈山、瑞金红色教育基地参加教育,先后瞻仰了井冈山烈士纪念馆、中国红军第四军医医院旧址、黄洋界保卫战遗址、井岗山前敌委员会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八角楼)、瑞金烈士纪念馆、红井景区苏维埃临时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旧址等地,观看了《浴血瑞金》大型实景演出,再次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了那段党的革命历史,灵魂深处受到神圣洗礼。

细节和具体生动的故事最感染和感动人。在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的是小井红军医院旁的红军烈士墓和曾志墓、瑞金一门八烈士的故事。

小井红军医院是我国第一所正式军医院。由于敌军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差,医务人员和伤员们一起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简,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治好一批批伤病员重返前线:西药奇缺,医务人员就上山采掘金银花、鱼腥草、散血丹等草药煎熬给伤病员服用;缺少医疗器具,医务人员就地取材,用木头、竹子等制作成镊子、消毒盆、探针等器具;没有药棉,就将土布洗干净作药棉,一条纱布绷带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时用上几十遍直至不能再用为止;没有手术刀,医生们就用盐水泡过的剃头刀、梭镖甚至切菜刀当手术刀使用,用小锯齿的木锯子当作骨锯来给伤员们做手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点消炎的药水都没有了,就用食盐水,甚至用石灰水给伤员消炎。1928年10月以后,红军对敌作战十分频繁,红军的伤病员有时有五、六百人,最多的时候竟达八百人。医院住不下了,很多伤兵就安置在当地的群众家中医治。伤病员的生活极为艰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钱的柴菜油盐钱,天天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就是这样一所医院,在1929年1月29日,国民党反动派买通了宁冈县斜源村一游民陈开恩带路,绕过红军正面阵地偷袭了小井村。在医院养伤的重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共130多人因来不及转移,因威逼利诱也无法从伤员口中得出红军转移的方向,而恼羞成怒,全部活活枪杀,红军医院也被国民党军队烧毁。英雄们倒下后,隐蔽在深山密林里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附近的稻田中。

1967年,井冈山人民按历史原貌修复了小井红军医院,还将烈士们的部分遗骨从小井迁到茨坪重新墓葬,并建造革命先烈纪念塔,1972年在小井原墓地建有烈士墓和烈士碑。

而作为当时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这次事件唯一的幸存者的曾志同志,将一生献给党,曾任中组部副部长,但公正无私,不为留在井岗山的农民儿子石来发(当时委托石连长抚养,后改名蔡石红)谋取公职。当蔡石红斗胆向母亲提出希望能调到亲身边,吃上皇粮。曾志一口回绝:毛主席的儿子都去前线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家务农呢?!蔡石红后来一直井岗山乡下种田1998年6月30日,曾志家人遵照曾志的遗嘱,将她的骨灰护送到井冈山,掩埋在小井村——她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的一棵桂花树下,与红军医院的烈士们相伴。从此,曾志与井冈山融为一体,井冈苍翠的松柏、绚丽的杜鹃,永远相伴她和战友们长眠!

参观了小井红军医院与小井红军烈士墓、曾志莫。走进这郁郁葱葱的青山绿水之间,仿佛曾经的炮火硝烟,曾经的血流成河,曾经的饥寒交迫,都被这翠绿的欣欣向荣的一草一木所掩盖。消逝的是硝烟,不灭的是精神。一切的一切看似是那么宁静,耳畔却仿似不断传来那嗒嗒的机枪扫射声。我不禁想起那句诗:青山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在瑞金,观看《浴血瑞金》大型实景演出时,再次被瑞金沙洲坝下肖区杨显荣“一门八烈士”的事迹深深震撼和感动。他有8个儿子,最大的46岁,最小的15岁,8兄弟先后分三批参加了红军,先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这需要多么强烈的革命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大无谓精神才能做到的呀!

革命多么艰苦卓绝,多么残酷无情,现在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现在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条件多么优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工作,努力为群众服务和办事,为实现革命先烈们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而不懈奋斗。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6042号

地 址:陕西省石泉县城老城   邮编:725200   电话:0915-6321296   邮箱:shiquanrenda@163.com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