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胡松:坚守于基层 洒汗于田间 

发布日期:2023-04-21    作者:何鹏     来源: 城关镇     点击:445

在石泉县的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总能看到一个身影,不是在为庄稼“把脉开方”,就是在为群众手把手教授农技知识,冬去春来,始终如一,他就是陕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石泉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胡松。

磨炼长才干,“小书生”成了大专家

从学校毕业后,胡松来到石泉工作,看到当地农村普遍以传统耕种为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低,收入也没保障,也正是这时,让他下定了以技术服务三农的决心。怀揣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赤诚之心,他义无反顾投身到了基层农技岗位。为了做好试验,胡松几乎天天泡在田间地头,认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仔细观察病虫害,晚上再挑灯整理记录。工作30余年,胡松先后在全县推广水稻、玉米、中药材等20余种农作物的优良种子,每年可以为全县增收粮食80万公斤,仅去年推广的“一地双收,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新技术模式,就成功带动2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他积极引进推广适应当地农村使用的小型农机具。推广中,他不仅为农户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更是带领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手把手教学,让群众学会使用农业机械。

实践出真知,“田干部”成了真农民

“作为农技人员,我们有义务替农民选出最优良的品种,然后再全面推广和应用。”胡松时常这样说到。对于农业农村干部而言,落实好“三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韧劲”还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的勤奋努力,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石泉县是传统农业县,胡松自担任农技站站长以来,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专门开辟了属于农技站的试验田,经常带领干部一起开展粮食品种、密度、栽培、肥料试验研究。春踏泥泞,夏顶烈日,秋迎风雨,冬冒严寒,敦实的身影、坚定的脚步,留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叠印在了农技推广的征途中。长期以来,他坚持在田间地头上班,在农民家里办公,饿了啃点干粮,渴了掬把冷水,病了打下点滴;十余年间,他先后到城关、中池、熨斗等多个乡镇办点示范,主持参与了“熨斗白菜”、“良田贡米”等10多个地方农业品牌创建项目;多年来,他主持参与各类示范建设50余次,先后多次召开农技项目现场观摩会,为石泉三农事业发展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一心为农民,“外头人”成了“真亲人”

虽然多种工作加身,但胡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投身农技推广的初心。他长期深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足迹遍及全县150余个行政村。为方便农民咨询,他的手机号码全天开机且一直没有变过,手机号已然成了农情“12345”。去年春节,当大多数人正沉浸在亲人团聚的喜庆氛围中时,胡松的电话响了,电话那头是一个老农咨询自家大棚蔬菜大片干枯的问题,话音十分急切,胡松毅然放弃休假,立刻驱车赶到老农家,实地查看情况,对老农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地里寒风嗖嗖,但他的到来却温暖了老农的心。当选人大代表后,胡松更是不忘初心,他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组织20余名人大代表中的产业大户和技术能手,成立了人大代表技术下乡志愿服务队,组织这些有农技特长的人大代表进村入户,掌握农民粮食生产动态,收集解决群众遇到的技术难题,针对性提供技术咨询,普及科学栽培、配方施种、防治病虫害等知识,指导农民科学耕种、有序生产,保障粮油种植。这些一线服务工作,获得了广大农户的一致好评。

走田坎,下果园,推新技术,办样板田,心系万亩农村,服务千家万户。30年来,胡松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奖项,通过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累计促进石泉农业增产增收1.2亿元,为石泉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贡献。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6042号

地 址:陕西省石泉县城老城   邮编:725200   电话:0915-6321296   邮箱:shiquanrenda@163.com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