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河,古子午道上重要的城镇,西北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汉代鎏金蚕在此出土,素有“金蚕之乡、丝路之源”的美誉。在这条丝路上,就涌现出了这样一位养蚕达人--石泉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刘小兰。
一、身先士卒,积极发展产业
刘小兰,家住池河镇新兴村。本是一名人民教师的她,2000年为了照顾家庭,毅然辞职成为一名家庭主妇。起初,丈夫一人上班,供家里开支,日子倒也过得不错。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丈夫也下岗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刘小兰看到周围的村民都以养蚕维持生计,加之池河历史悠久的养蚕文化,她就想,不如就来养蚕吧,既能照顾小孩,还能有些收入。说干就干,没有土地和桑园,就流转别人的家的,没有技术,就去别人家里学或者找资料自己琢磨,一来二去,刘小兰慢慢成了村上有名的养蚕能手。从原来的每年一两张到现在每年30多张,从原来没有桑园到现在的30多亩优质桑园,从自己养自己的到发展区域性的小蚕共育,刘小兰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勤劳,换来了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心系群众,带领脱贫致富
刘小兰的致富经历在群众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村民经常在田间地头或上门向她咨询,她耐心细致、毫无保留地给村民讲解介绍,鼓励村民积极发展蚕桑产业。为了让更多的贫困户能够学到养蚕的本领,她手把手给贫困户传授桑蚕的养殖方法,从采桑叶、喂蚕料、护蚕茧等环节提供一系列的指导服务,村民亲切的称她“蚕老师”。
冯永新、冯世友、陈振进是新兴村的贫困户,一没技术,二没本钱,更加谈不上有收入了。为了让他们能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现状,刘小兰积极为他们宣传蚕桑优惠政策,督促他们抢抓机遇,并指导他们对蚕室进行消毒和预防、管理好桑园,8月27日,他们早早地来到刘小兰的小蚕共育室取回刘小兰为他们免费共育的12.5张小蚕,看着密密麻麻正在吃桑叶的蚕宝宝,他们对这次养蚕充满了信心。
三、尽心履职,传递群众声音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她深知,人民的信任和期盼不仅赋予她无形的荣誉,更有重任在肩,身为人大代表一定要勇于为群众发声。“蚕桑历来都是池河镇的主导产业,养蚕时间短,见效快,只要好好管理,都会有收入,而且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适应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更能为一部分贫困户增加收入从而脱贫,因此,我认为政府应加大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这是刘小兰在石泉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并以议案的形式提交到大会,引起了代表的共鸣,受到了大会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刘小兰在明星村人大代表工作室坐班时,收集到群众反映:县上有可能取消小蚕共育奖补资金,这将挫伤小蚕共育积极性。刘小兰立刻将该建议提交至县人大,县人大常委会收到后,主要领导当即批示:由办公室调研,尽快形成书面报告。县政府收到报告后,一周内就落实小蚕共育奖补资金20万元,代表、群众十分满意。十几年来,她在人代会上提出的意见建议达30多件,件件符合实际,事事抓住关键,表达了很多群众的需求与期望。
一名人大代表不需要豪言壮语,选民的肯定就是最好的成绩。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发展产业,还带领村民走向发展之路。她不仅是选民的发言人,也是致富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