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石泉县城关镇人大在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中,将代表联络站建设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手段,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实效化运行,推动联络站建设提质增效,通过规范运行管理,有效发挥联络站桥梁纽带功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民主实践全过程,有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服务群众“直通车”
如何利用代表联络站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城关镇人大将人大代表按照行业领域相同、专业知识相近的原则,组建为城市管理、教科文卫、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7个不同人才库,结合代表人才库成立7个人大代表专业服务队,深入对接群众多样化需求。各专业服务队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一线,开展实地调研、政策宣讲、技术指导和矛盾调解等服务,构建起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内外互补、集成联动的服务体系,推动联络站功能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延伸。通过“群众点单、联络站派单、代表接单”的闭环机制,改变原有的代表活动方式,把请进来改成走出去,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这种以民为本的履职模式,不仅提升了代表履职的实效性,也让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代表活动“实践站”
通过代表联络站开展深入群众的代表活动是增强履职实效的关键环节。城关镇老城社区代表联络站设立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核心区,立足地域特色,老城社区代表联络站深度融合人大职能与基层治理,探索出许多贴近群众实际的代表活动。针对联络站所属区域的特点,联络站经常性深入涉旅行业一线开展履职活动。建立“旅游微监督”视察调研制度,组织人大代表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品质提升及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围绕“文旅融合”主题开展专项调研和代表建议督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监督的专业性、针对性、实效性,促进旅游产业与历史文化保护协同发展。同时,通过组织“局长·代表”面对面、“两官两警”进家站等一系列活动,及时解决涉旅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联络站还设立“老刘谈话室”“代表议事厅”等特色平台,邀请群众、游客参与景区事务协商,搭建起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不断拓展代表活动的广度与深度,将人大代表的履职活动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各个角落。
畅通民意“连心桥”
依托代表联络站收集民意是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的重要抓手。在城关镇的另一侧,石泉县城关镇银龙片区的高山村老百姓正在为野猪祸害田地的事烦心,而在此地建立的银龙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代表们正在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上下奔走。原来,随着这些年石泉县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强,野猪等野生动物种群也不断增加,给周边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不便,作为保护动物的野猪不能捕杀,可被野猪破坏的田地也不属于农业保险的报销范围,农民的损失只能自己负责。了解这些情况后,银龙片区代表联络站不敢怠慢,积极协调进驻代表联络站的市县人大代表向更高平台反映问题。不到三个月,市、县政府就先后出台了政策,将野猪损害农作物纳入了农业保险理赔范围,极大缓解了群众的经济损失,也提升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同感和满意度。代表联络站在畅通民意上的高效运作,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彰显了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担当与作为。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最贴近群众的窗口,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植根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主阵地。如何建好、管好、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切实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是摆在各级人大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紧扣群众关切,创新履职方式,才能使代表联络站真正成为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代表履职的“前哨站”、基层治理的“助推器”,真正做到以代表联络站建设为引擎,驱动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