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这时候,要是遇上连阴雨,收回来的玉米、稻谷堆在屋里,没几天就发潮发霉,一年的收成得折损不少。今年好了,烘干房就建在家门口,拉过来几个小时就能烘干,不光能烘粮食,听说以后还能帮我们烘中药材、黄花菜、茄子,太方便了!”看着自家刚收的玉米在粮食烘干房里被烘干装袋,村民李大姐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入秋以来,饶峰镇持续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出了道“难题”。金黄的玉米、饱满的稻谷从田间收回,却因缺乏晾晒场地和连续降雨无法干燥,成了村民们的“心头愁”。“粮食收回来就得赶紧烘干,不然发芽、霉变了,卖不上价不说,自己吃都不放心。不仅是粮食,咱们村种的紫苏,还有一些农户做的干豆角、土豆片这些,也都因为没法烘干,要么卖不上价,要么只能烂在家里。”饶峰村党支部书记指着田间待收的作物,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困扰。
群众的急难愁盼,就是基层工作的“风向标”,也是人大代表们的关注重点。在镇人大组织的“民情走访日”活动中,多位人大代表收集到“秋收晒粮难”的问题后,第一时间形成建议,提交给镇党委、政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镇党委、政府迅速对接上级部门,积极争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最终在饶峰村和胜利村各落地一处粮食烘干设备。如今,两处烘干房已正式投用,每处配备的烘干设备日处理湿粮能力达5吨左右,不仅能满足周边村民的粮食烘干需求,还可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用于中药材、预制菜等农产品的烘干加工,覆盖周边11个村的农户,为镇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支撑。
为推动项目落地后更多群众享受便利,饶峰镇人大主动“搭台”,组织辖区人大代表深入各村组走访,收集农户烘干需求,在代表们的协调与建议下,本村农户可优先享受烘干服务,周边村有需求的群众只需提前联系即可预约烘干时段,且所有服务均按成本价执行,最大程度让利农户。“一开始还担心烘干房只服务本村,没想到不管是饶峰村、胜利村的,还是周边其他村的村民,只要有烘干需求,提前联系就能用,收费也很合理。”刚在胜利村烘干完中药材的光明村村民说道。同时,为让烘干设备发挥最大效益,两处烘干房采取“公益性+市场化”运营模式,在优先满足本地农户粮食烘干需求的同时,面向全镇中药材种植户、预制菜加工户提供烘干服务,既解了农户的燃眉之急,也为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下了基础。据烘干点负责人介绍,自9月初投入使用以来,两处烘干设备已累计为农户烘干玉米、水稻等粮食80余吨,烘干紫苏等中药材及预制菜原料5吨左右,解决了近50余户农户的秋收存储难题。
在连绵秋雨中,饶峰镇的田间地头,收割机穿梭忙碌,烘干点机器轰鸣,曾经因阴雨天气带来的“秋收愁”,变成了“颗粒归仓”的“丰收乐”。这两处烘干设备不仅是破解秋收难题的“及时雨”,更是镇党委、政府和人大代表心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生动体现,让惠民项目真正落地在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