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查阅石泉县人大档案和《石泉县人民代表大会志》,1954年3至4月,石泉县首次普选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7月4日,召开石泉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时光荏苒,一晃70年过去,石泉县人民代表大会已历经19届。纵览石泉县人大制度建立以来的历程,深切体会到了深刻的历史变化、巨大的发展成就,认识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地方实践的丰富性和创造性,感受到了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活力。
一、基层实践彰显制度活力
法律和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实施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石泉县有效发挥人大代表主体作用的生动实践和工作创新,对我们认识人大制度,了解人大工作,彰显根本政治制度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重大的意义。
(一)代表素质和履职水平显著提升
70年来,从1954年选举产生第一届县人大代表95名,到2021年选举产生第十九届县人大代表173名,县人大代表的数量增加,文化、年龄、性别、界别、民族等结构不断优化,平均文化水平从半文盲提升到了高中,基层工人农民界代表“草根化”、机关企业代表“精英化”、妇女和少数民族代表“结构化”并重,代表性更强,让代表们主观上能为善为。一是代表能力素质有效提升。换届选举严把代表“入口关”,选出人民信任的代表,对选出的代表加强履职培训,让代表能代表人民群众。2016年县镇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典型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多家中央媒体联合采访后集中报道。二是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代表们对自身职能作用的认识、为民办事服务的主人翁意识、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的观念不断提升。2018年,对县内重点项目——陕南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选址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询问,依法否决和取消了这个项目,没有辜负选民的选择和信任。三是代表政治地位日益凸显。县十七届人大以来,各级党政机关都增强人大意识、代表意识,建立了正科级以上主要领导联系人大代表制度,县委书记、县长每年主持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代表的建议意见,全县性的大会、活动,都有代表的位置,考察干部、机关单位年度考核、评议有关领导、评审有关规划计划等,都邀请代表参加,让代表的政治地位得到尊重和体现,激发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履职渠道和平台更加宽广通达
70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民主法治的快速发展,石泉县人大从加强政治机关、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四个机关”建设上入手,一年年发展完善,一届届改革创新,让广大代表有了广阔的履职平台、灵通的信息渠道,让代表可为作为。一是“代表机关”建设全面推进。1981年1月25日,石泉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15人,从此,石泉县人大常委会建立。十四届时(1998年2月)常委会组成人员增加到17名,十六届时(2007年10月)19名,十七届时(2012年1月)21名,十八届时(2016年11月)增加到35名,且驻会组成人员占50%以上。2016年11月,机关内设机构由原“一室四委”,增设为“一室五委”,机关工作人员从最初的10余人,增加到近40人,办公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2016年机构改革时,各镇人大主席团设立了办公室,各镇确立了2名以上人大专干,专门为区域内人大代表提供组织服务。2018年4月,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新要求,县委印发了《关于加强县镇人大“两个机关”建设的意见》(石发〔2018〕12号),着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代表机关”,让县镇人大成为“代表之家”。二是履职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在2012年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之前,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平台仅有代表小组,一般一年举行1-2次活动。2015年开始,池河镇率先探索建立代表专业课题组,专业的事让有专长的代表来监督和建言献策。2016年底,池河镇开始探索建立片区代表工作室,2017年初,县人大常委会迅速在全县推开,分片建立46个规范化的代表工作室,把全县各级人大代表划分到工作室,每周安排1名人大代表坐班接待群众,让代表有地方“理事”,群众有地方找代表“说事”,代表小组有专访“议事”,努力做到联系群众“无缝隙、全覆盖”,实现代表从“能服务、能履职”向“服务好、履职好”转变。2021年,代表工作室(联络站)模式在全省推广。2022年,县人大常委会建成县级代表之家,建成镇级代表联络中心站11个,提升46个片区代表工作室,统一名称为代表联络站,代表履职平台直达一线。三是信息化建设与时俱进。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创建开通了“石泉人大网”,从此有了自己的网络宣传阵地,网站后经2015年和2017年两次改版升级。2016年开始创建了石泉人大工作QQ群,人大代表微信群。2018年底开通了“石泉人大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人大新闻和代表履职风采,联系服务代表。2018年初,县人大常委会全面建成以电子表决器为主的人大常委会智能会议系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表决。推行“互联网+”模式,在人大常委会机关建立了综合监督信息平台,2020年建成财政预算联网监督平台。
(三)发挥作用机制不断创新和完善
70年来,县人大不断完善监督、决定、人事任免和发挥代表作用的制度机制,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发展,各级人大代表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做到了勇为有为。一是发挥代表监督作用机制显著增强。自县十八届人大常委会以来,创新开展了“四问两评一约见一票决”工作。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开展电视网络问政;综合研判监督,开展问卷调查;针对问题实施监督,开展专题询问;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开展跟踪问效;回应呼声实施监督,开展代表约见部门负责人活动;加强任后监督,开展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述职评议;紧盯教育医疗领域,对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公立医院院长进行社会评价;聚焦民生民意,在县镇人民代表大会上票决年度民生实事。二是代表“双联系”机制影响深远。从十七届人大开始实行县级领导干部联系县镇人大代表机制,人大代表利用代表工作室、课题组,常态化联系群众和选民,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18年,代表在工作室“坐班”接待选民、代表电视网络问政、代表课题组破解难题等工作被市委命名为“石泉做法”,在全市推广,相关调研材料也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栗战书委员长的批示,创了石泉人大工作之最。三是代表建议收集办理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代表建议常态化收集、交办、督办、考核制度,探索代表建议办理满意率和落实率同步提高的路径,防止“重答复、轻落实”。县委、县政府于2016年出台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规则,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纳入全县目标责任制考核。2017年开始纳入县、镇、村书记“民情三本账”,录入县人大综合监督信息平台,台账式办理销号。实行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领衔督办重点建议、政府领导包抓办理、重点建议现场督办、代表工委与“两办”联合督办通报、评选办理工作先进单位等机制,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办理满意率和落实解决率进行“双考核”,有效调动了人大代表和办理单位积极性。四是五级代表联动共创机制作用明显。加强五级人大代表联动共创,凡对全县重要工作的监督活动,都组织五级代表参与,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出力。常态化开展人大代表“大走访”、“石泉县人民满意的十佳代表评选”、“百名代表评百案”等系列活动,邀请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向各级各部门传达各级人代会精神,组织代表在主战场上抓主业,立足岗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助力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环境保护、防范风险、创业就业、平安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和各个方面勇带头、树标兵、作贡献。五是代表履职监督保障机制不断加强。为每名县人大代表落实一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加强法律咨询服务。健全代表管理、活动、联系以及履职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代表履职档案,使代表履职活动有据可查。每年组织县镇人大代表回选区向选民报告履职情况,回答选民询问,接受选民评议和监督。充分保障代表培训、活动和工作经费,保障无固定收入代表误工补助,对镇人大和代表工作室给予以奖代补,激励各镇人大和全体代表积极履职、发挥作用。让代表肩有责任,干有标准,做有保障,退有“出口”,始终保持代表工作的生机与代表队伍的活力。2020年,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何得桂带队,对石泉县人大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编著了《激发制度活力—新时代基层人大改革创新的石泉探索研究》一书,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基层人大工作创新的为数不多的理论著作。
二、创新实践带来深刻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的显著优势,具有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显著优势,具有贯彻民主集中制、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的显著优势,具有保障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显著优势,具有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显著优势。石泉县人大生动实践的档案资料也充分证明了这“五大优势”。从石泉的创新实践中,也获得深刻启示:
一是人大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自石泉县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尽快制定集资办学统一办法的决议》和《关于建设石泉县城区永久性自来水供水基地改变当前饮水状况的决议》,到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作出《关于进一步提升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助推乡村振兴议案的决议》等13项决议,都符合石泉实际,办成了人民群众想办的大事。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审议和批准“一府一委两院”工作报告、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发展计划和财政预算,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事,选举产生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一府一委两院”领导成员,通过代表议案的形式,确定符合地方改革发展实际和人民迫切希望实施的重要工作、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等,集中财力办大事、强发展、促改革、保稳定,是人大制度最显著的优势。
二是人大工作要有一批能干人来干。随着人大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人大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人大工作全面加强和推进,人大机关和人大干部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政治机关、权力机关、工作机关、代表机关,新时代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要有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抓落实强执行,推进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基层一线彰显根本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人大监督要不断地适应新时代。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正确、有效、依法监督,监督的内容不断扩展、形式不断丰富、效率不断提升。要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必须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积极运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更加精准的方式和手段,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及其选举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确保人民的权力在人大的监督下正确使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
四是人大代表履职能力要与时俱进。各级人大代表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受人民委托行使国家权力,要加强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不断提升能力水平。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广泛汇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各级人大机关要提高服务水平,为代表了解情况、依法履职、实施监督畅通渠道、搭建平台,切实维护代表权利,认真督办落实代表意见建议和议案,支持代表依法履职,鼓励代表建言献策,做到无愧人民信任,不负人民重托。
五是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命线。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党的领导作为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必由之路。“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遭到严重破坏,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人民群众苦不堪言。事实证明,人大制度坚持和执行得好,人民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档案记载,石泉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议意见205件;同届第二次会议出席代表65人,提出建议意见210件;同届第三次会议代表提出建议意见221件,这都是代表们发扬民主、为民代言、对政府工作进行有益补充的成果。在工作中,只有时时处处发扬民主,尊重民情民意,努力为人民群众鼓与呼,才能确保人大工作行稳致远。
三、探索实践还要持续改革创新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当家作主,充分彰显根本政治制度的强大生机与活力,充分体现根本政治制度的巨大优势,还需要基层在生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使人大制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焕发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实践伟力。
一是酝酿产生代表更加发扬民主。在酝酿提名代表候选人时,探索由各选区选民充分自由单个书面提名,选委会汇总后,按民意集中度最高的几名人员作为初步人选,再由组织审查、酝酿产生初步候选人。对于组织、政党提名的人选,提请选区选民充分酝酿,上下结合,使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能充分代表选民,符合绝大多数选民的意志,让选民信任、信服。尽量不选或少选各类明星、名人和为“结构而结构”提名的代表。
二是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依法监督。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加强和改进7种监督方式,特别是在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询问和质询、撤职案的审议和决定等方面,要进一步细化、强化、具体化。对基层创新的临案听审、案件评查、专题询问、电视问政、述职评议、工作评价、预算联网监督等有效方式进行规范,运用当前比较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数字化监督手段,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主动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点穴式”精准监督,防止“大水漫灌”“走经典路线”“导演式”“走过场式”监督。
三是决定重大事项充分体现民意。进一步规范民生实事票决制,对民生实事的项目来源征集、票决、督办、评价作出具体规定。对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和闭会期间提出的议案、批评、意见、建议办理落实情况纳入对承办单位“一把手”的个人述职和年度考核重要内容,提高落实解决率。对代表是否满意由县人大常委会代表机构组织代表背靠背书面反馈,不由承办单位反馈。进一步用好代表联络站平台,加强与选民的联系,对收集和反馈的社情民意,及时交办督办和反馈。对需要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群众进行满意度测评、民意评价的事项,推行电子表决器现场表决和公布,让代表不受干扰独立表达民意。
四是人大机关要与职能职责相匹配。推进“四个机关”建设,提升“智慧人大”平台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逐步增加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驻会专职委员名额,增加人大机关机构编制,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结构优、作风好的人大干部队伍,以兵强马壮的人大铁军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