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研报告 > 正文

关于中池镇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日期:2018-12-21    作者:     来源:     点击:


“十二五”以来,我蚕桑产业因诸多原因致使处于逆势,蚕桑基地持续下滑,曾给人民带来财富和荣耀的蚕桑产业处在了历史的拐点时期,面对蚕桑产业新常态,为了破解瓶颈实现突围,近期镇人大组织部分县镇人大代表对镇蚕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走访了部分养蚕大户,与相关镇村干部探讨,现将调研情况及意见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区域基本情况

中池镇地处石泉县东北部,距离县城28公里,全镇共有11个村1个农村社区,其中:贫困村7个;总面积102平方公里,总人口3645户11117人,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户763户1874人。

(二)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中池镇把产业发展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通过“兴产业、育能人、建体系、抓三变”思路,逐渐拓宽了以“蚕桑主、多业并举”的产业发展路径。

兴产业。2018年,中池镇养蚕发种达8300张,鲜茧产量484吨;累计建密植桑园8902亩,新建标准化蚕室8840㎡;据统计,贫困户蚕桑产业增收达到281万元,占全镇农业总收入66%,蚕桑产业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育能人。通过本土培育、镇外引进,把人才嵌入优质产业链条中,促进能人兴业,助推村域经济发展。截至目前,能人领办蚕桑类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5个、年养蚕30张以上大户31户,50张大户以上4户。涌现出一大批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能人,如城镇社区养蚕大户张在顺,年养蚕80张以上,解决稳定务工10人,帮助社区贫困户实现小蚕共育,定期开课传授科学养殖技术,带动贫困人口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建体系。通过“蚕桑专业合作社+支部+农户”模式,健全产、供、销产业体系,鲜茧全部由经营主体组织销售,合作社参与发种、培训、收购,发挥职能作用。以青泥涧村为例,通过抓栽桑、建基地,抓协会,抓科技、增效益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和创新手段
抓三变。2018年,按照 “一点一产业、一点一点方案”思路,先后建成各类产业示范点8个,在“三变”的实现形式、运行机制、监管举措、风险预防和支持体系取得一定经验。成功引导35户贫困户参与蚕桑“三变”入股,流转土地410亩,组织160个贫困劳动力到示范点务工,累计发放务工工资45.7万元,让贫困户在获得长期稳定资产性收益的同时,进一步解决就近就地务工问题,有效带动贫困人口劳动技能提升,增强“造血”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养蚕劳动力紧缺在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村经济转型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呈多元化格局尤其劳务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大批村民放去农业、离开农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户大批快速退出兴桑养蚕,蚕桑新型经营主体职业蚕农成长缓慢,从而导致养蚕量持续下滑,桑园大面积闲置、撂荒,加之新生代农民根本不愿意再从事农业的就业观念,蚕桑产业面临农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后继乏人和劳动力紧缺。  

(二)蚕桑主导定位不明确“十二五”以来,蚕茧价格处于低潮,蚕桑产业逆势下滑,蚕桑、畜牧、蔬菜瓜果和茶叶、魔芋、黄花菜、特色林果、中药材、烤烟、苗木花卉等产业竞相发展,农村产业呈多元化发展格局,没有确立一个主导产业,每一项产业都要发展和考核,政府对发展蚕桑的引导力度减弱,从而淡化了蚕桑产业主导地位。

(三)茧丝市场价格不稳定蚕桑产业属外向型产业,发展受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影响,国际丝绸市场被买方垄断,国内消费市场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茧、丝、绸市场供求敏感,价格呈周期性波动,常陷入量升价跌、量减价升和茧贱伤农茧贵伤工”的怪圈,蚕桑产业效益不稳定,最终受害者是蚕农,蚕农“低潮砍、高潮撵”的短期发展行为较为普遍。虽然,出台了《石泉蚕桑产业风险金管理办法》,但是,筹集的风险金不足以完全执行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和平抑蚕茧市场价格风险,鲜茧价格不稳定对农户兴桑养蚕积极性挫伤较大。

三、提升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巩固提升蚕桑产业地位。按照“蚕桑主导、多元补充”的思路,建议建立以蚕桑产业为主导,其它特色产业为补充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奖补激励、倾斜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扶持、强化技能培训、实行抓点示范、严格考核奖惩和广泛宣传推介等保障措施,重振蚕桑雄风、打造蚕业强

(二)坚持蚕桑产业脱贫。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短、平、快”的特点和产业基础坚实、技术普及率高、广泛适应农户等优势,把蚕桑产业作为我脱贫攻坚、产业脱贫的支柱产业,坚持抓牢不放弃,持之以恒抓落实,支撑贫困户长期稳步增收。

(三)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按照“龙头带动、互利共赢”的思路,整合域茧丝绸企业,组建茧丝绸集团公司,着力企业抱团发展和优化升级,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化运行模式,建立和完善蚕桑产业发展风险保障机制,继续实行蚕茧订单生产和鲜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机制,促进蚕桑产业一体化和健康化发展。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培育主体、集约发展”的思路,突出抓好职业蚕农(养蚕大户和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和蚕桑专业合作社三大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完善企业、中介组织和蚕农合作共赢机制,坚实产业基础和支撑

(五)强化科技支撑发展。按照“科技支撑、提质增效”的思路,深化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的合作,以共建“石泉蚕桑基地”为抓手,建立“科研+推广+企业+基地”产学研用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现代省力节本蚕桑技术体系,提高省力化养蚕技术应用率,为破解养蚕劳动力紧缺提供技术支撑。

(六)延伸蚕桑产业链条。按照“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理念,拓宽蚕桑资源利用领域,开辟多元化发展增效新路子,提升产业循环经济水平,开发下游和高端产品,打造主导产品,着力衍生品研发,挖掘产业综合效益的增值潜力。

(七)创建蚕业名优品牌。按照“振兴质量、打造品牌”的思路,整合品牌资源,突出“鎏金蚕”文化元素和“富硒”产品优势,打造名优产品,增强产品、企业和行业竞争力。

(八)创新产品营销模式。按照“创新营销、开拓市场”的思路,发力电子商务及跨境电子商务,拓建线下、线上并进的营销体系,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石泉县人大常委会主办   版权所有   陕ICP备10006042号

地 址:陕西省石泉县城老城   邮编:725200   电话:0915-6321296   邮箱:shiquanrenda@163.com

技术支持:博达软件     后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