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河镇集镇地处石泉县南端,距离县城29公里,总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71亩,其中水田4692亩,林地149036亩,辖18个村1个社区,4727户15577人。
一.基本情况
喜河镇农业产业以蚕桑、茶叶和畜牧养殖为主导产业。全镇目前有新旧桑园1200亩,年养蚕1885张;有新旧茶园5000亩,辖区共有茶加工企业5家,规模企业2家;畜牧养殖年养猪3663余头,养鸡10余万只。全镇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已基本成立,目前仅有田心、同心、大雁、长阳、新喜等贫困村依靠财政投入有集体经济存在,但经营运行效果一般,利润浅薄,带贫益贫效果不明显。
截止2019年底,喜河镇全镇共有黄花190.5亩,烤烟300亩,魔芋129亩,中药材299亩,林果3064亩,养牛1151头,养羊676头,养蜂422箱,其他产业有吊瓜园50亩、阳荷姜60亩、红薯501.1亩。
二、存在问题
(一)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规模化程度低,品牌效应差。
畜牧养殖以散养为主,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我镇养鸡数量虽然超过10万只,但成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仅有5家,占比不到20%,大量散户养殖导致畜禽疫病防控难度加大,环境污染严重,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我镇的新旧茶园达5000亩,但种植区域分散,连片的较少,不利于集中管护,提高品质。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投入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在打响品牌方面去做文章,导致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茶叶产品也没能走出喜河镇,赢得更大的市场。
2.生产技术低端,经济效益低。
农户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学科学用科学能力差,在生产中缺乏科学技术和防病知识,管理水平不高。如养殖大户没有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建立养殖档案,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养殖场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大多数未经正规的技术培训,缺乏饲养管理知识和经验,畜禽生长缓慢、经济效益不高。散养农户由于受传统养殖影响,一是科技意识淡薄,饲养管理方法落后,养殖数量小,饲养周期长,饲料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二是饲喂方法不当,未按科学方法配料饲养,有啥喂啥,利用率低,浪费了饲料资源。
3.产业链条单一,抗风险性弱。
产品加工滞后,缺乏龙头加工企业。没有畜禽深加工或精加工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未能体现出产品附加值,市场开拓能力差,缺乏市场竞争力,市场效益低。蚕桑产业主要以售卖蚕茧为主,易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在挖掘、策划、宣传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社会影响力,开发、建设还没有与旅游、休闲等产业相结合,没有形成完整的蚕桑文化产业链。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大部分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自身资源较为匮乏,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既无优势自然条件,又无新的发展出路,加之缺乏产业开发、资金运作、农业科技等支撑手段,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陷入“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的困境,除了财政转移支付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
2.集体经济人才欠缺。
由于受农村集体经济所处地理位置和受传统观念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影响,农村的集体经济很难吸引到人才。大多数有管理才能和科技知识的人才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到农村施展才能,甚至家在农村的科技和管理人才在学成后也不愿回到农村。目前我镇的村集体经济均由村两委成员管理,成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划安排,对自身家底掌握不清,自身优势把握不准。各村缺乏有文化有知识有思路有能力,公道正派真心实意带领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能人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
3.集体经济项目匮乏。
虽然政府对各村集体经济给予了不同标准的帮扶投资,但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少,缺少科学规划,发展动力不足,各村缺少能够确保年收益率不低于6%的投资项目。
4.集体经济运行模式和收益分配制度不尽明确。
目前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主要是村两委成员,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积极性,“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收益分配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没有明确的奖惩措施,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打击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三、几点建议
1.大力推进县镇村一体化,抓牢国家政策。
加强中省市县委关于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的学习,推进县镇村工作一体化。加强村级党组织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增强基层组织自身造血功能,大力推行“三变改革”,加大集体资产综合利用,盘活农村集体资源和财政注资的互助资金,通过村办合作社或企业、股权投资、村外置业、互助协会等各种有效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2.注重职业农民培养教育,提升专业程度。
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将会管理、懂经营、群众信任的能人充实进村两委班子,采取形式多样的办法推广实用种养殖技术,邀请来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培训,面对面示范教学,有针对性的解决群众的困惑。同时镇村干部也要接受培训,提高管理水平,更好为农民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为增产增收打下基础。
3.延长农业产业生产链条,增加产业效益。
积极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产业发展。把龙头企业、养殖大户等经营主体联结成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实现分工协作、利益共享。联合体成立后,由龙头企业承担农产品加工、储运、销售、品牌打造以及统一制定生产规划和生产标准等职责;养殖大户则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向龙头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原材料;通过分工协作,既满足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原料的稳定需求和质量安全保证,又解决农村养殖户的效益保障,实现全产业链合作。按照“茶园变景区、制茶厂变体验馆”的茶旅融合发展思路,打造茶主题公园、茶文化镇,积极开展茶文化节、旅游节、茶园观光品茗等活动,推动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形成“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新格局。